主页 联系电话 重要新闻 联系我们
《大国创新·石油化工》两会特刊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永康

发表时间: 2022-03-24 19:09:14

作者: 炼化及石化下游产业网

浏览: 684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像那个年代的很多有志青年一样,胡永康也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那句名言,并将其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他从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萌芽成为石油炼制领域的参天大树,和中国的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之路一样,经历了坎坷但饱含激情的数十年。


从“四季如春”

到“北国雪飘”


1940年1月,胡永康出生在云南曲靖,一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县城。胡永康记得刚懂事时,就常听老人说这里人杰地灵、遍地是宝,但城西的那座高山阻挡了人们的去路,只有能跨越过大山的人,才会见世面有发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幼小的心灵中,从此种下了一棵不安于现状的幼苗。

1961年初冬,从春城昆明出发,在其他同学全都陆续抵达工作岗位所在城市之后,又在火车上度过了几天几夜的胡永康,终于在被誉为“煤都”的抚顺最后一个走下火车。

冰天雪地中,胡永康一路向工作单位走去。从未见过雪的他起先很新奇,但零下10多摄氏度的天气不一会儿就让他冻得瑟瑟发抖。背着行李,他艰难地走在抚顺的大街上,一个多小时后,他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抚顺人造石油研究所(现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成为一名实习技术员,初入单位,胡永康在修配厂清理油池子,当时又正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工作之外,他还要到农村种地、插秧。吃着玉米窝头,喝着酱油白菜汤,甚至还吃过喂牲口的豆饼,面对眼前暂时的困难,他没有抱怨和退却,而是暗下决心:“无论在哪,都要用我学到的知识做好工作,报效国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分析测试,抱着不论在什么岗位上,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想法,他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很快掌握了多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分析测试技术。

在科学研究上“不安分”的胡永康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工作。当时,用于石油炼制的催化剂比表面积需要测定多个点位,操作程序比较烦琐。经过认真研究试验后,他提出只需测一个点就能达到测定目的的方法。

采用新方法测定后,原来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干完的工作,两个小时就干完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胡永康的大胆创新,让同事们刮目相看。后来,他先后从事过重整、苯加氢、沸腾床加氢裂化催化剂制备、评价装置建设和运转……心无旁骛地从石油炼制加氢催化剂的专业基础理论到综合分析能力,扎扎实实进行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靠着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胡永康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也为他后来研制出3825等加氢裂化催化剂并使我国加氢裂化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引进来”

到“走出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事业腾飞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历史的潮流把胡永康推到了炼油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工作岗位。“做科研不仅要有对科学的执着和热情,还要有志气,有战胜一切困难让祖国强大起来的志气!”

回想起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制经历,首先浮现在胡永康脑海里的却是外国人的傲慢。

1980年以前,我国加氢裂化装置的总处理能力仅为40万吨/年左右,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78年末,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四套加氢裂化工业装置,年处理能力370万吨,一次装填催化剂979吨。装置一引进,催化剂的问题便提了出来。第一批催化剂是随装置一起进来的,但总有更换的时候,以后的催化剂怎么办?如果老是从国外买,按当时购入价计算约需830万美元,大量的外汇花费无法承受。鉴于国内当时还不能生产这样的催化剂,有关部门组织了与外商的谈判。胡永康正是中方代表团的一员。

谈判在艰难中进行,外商要价甚高。不包括配套系统就需2600多万美元,其中仅专利技术费就达1230万美元。当我方人员提出能否把价格降低一些时,一位外商不无鄙夷地说出了这样的话:“你们要便宜货,可以去‘跳蚤市场’买,我们大公司没有便宜的东西!”

外商的傲慢狠狠刺痛了胡永康和其他中方人员的心。“做科研不仅要有对科学的执着和热情,还要有志气,有战胜一切困难让祖国强大起来的志气!”胡永康在提起那段经历时说。

后来,原定由国外全套引进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生产装置改由国内研究设计。为了实现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替代,任务曾分别列入国家“六五”和“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0年代初,胡永康十分有幸地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3825)的研制工作,他作为课题负责人,不得不面对缺少相关资料、没有现成样品的双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胡永康和团队,集中查阅大量外国专利和文献资料,几个人在狭小漆黑的屋子里,拿着胶片,一张张地在放大镜下阅读,“那会也没电脑,点击几下资料就都有了,我们只能一页一页找,拿本子记录下来,继续再找。”胡永康说,”屋子小,资料多,天又热,不通气,大家热得汗流浃背,就去外面站会,外面都比屋里凉快!”经过大家的努力,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初步试验方案。利用以前研制其他催化剂的经验,进行了多次的探索试验。

那时候,在我们的时间表上,除了催化剂还是催化剂,整天与挤条、成型、干燥、焙烧、浸渍……打交道,有时真是到了朝思暮想、如醉如痴的程度。经过无数次试验对比,终于确定了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工艺条件,解决了高沸石含量催化剂强度差等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实验室小试和中型装置评价表明: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均达到国外同类催化剂的先进水平。1985年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大连院研制的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首次在一套90万吨/年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应用,在现场技术服务中,解决了工业应用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保证了催化剂工业应用一次成功。该催化剂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可以替代同类进口催化剂,节约催化剂费用1600多万元,为企业年增经济效益1650多万元。这次成功使大家深受鼓舞,实践证明:中国人是完全有能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

从“志存高远”

到“创新力行”

凭借着这股让祖国强大起来的志气,胡永康和课题组的脚步没有停止,在3825催化剂的成功面前,他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活性中油型3903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制任务。

在无数次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胡永康创造性地解决了催化剂活性提高和中油选择性下降的矛盾,研制出活性比第一代进口同类催化剂好13摄氏度以上、中油选择性与其相当的新一代中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该催化剂1993年工业应用成功,为国内首创,1995年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3903、3825加氢裂化催化剂工业制备及工业应用》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903催化剂的应用成功,不仅完成了引进装置催化剂更新换代任务,也标志着我国加氢裂化催化剂开发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

“八五”时期,胡永康指导并参与研制的“3905高活性中压加氢裂化催化剂”,1997年工业装置应用成功。至此,两套引进的轻油型高压加氢裂化装置所用催化剂全部实现国内替代。1999 年获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五”时期,他指导的“新一代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和“一种最大量生产柴油抗氮型催化剂”两个项目均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如今,在胡永康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加氢裂化技术现已成为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的主要专业领域,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已成功开发了品种多样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系列及工艺技术,并在全国多套工业装置上推广应用。截至2021年,我国正在运行的加氢裂化装置已达74套,总加工能力已从70年代的40万吨∕年左右发展到超过8000万吨/年,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加氢裂化催化剂在36套装置使用,市场占有率达到48.65%,技术开发能力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胡永康和他的同事们功不可没。

科学家的目光总是盯着更加广阔的天空。谈到几十年石油石化科技领域不断创新走过的历程,胡永康深有感触地说,“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科研之路,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专利技术与科研队伍,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发展”。

面对个人一系列的成功和我国这一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辉煌历程,胡永康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他说,“我们在加氢领域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并不表明我们将永远是先进的。要在技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保住甚至扩大自己的份额,就必须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技术不仅要达到而且要超过国外的先进水平。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Baidu
map